别把无人驾驶想的那么难,看!它距离我们越来越近

近年来,有关自动/无人驾驶的话题,越来越火热;但与此同时,对于它的质疑之声也越来越多。尤其在特斯拉、UBER等自动/无人驾驶车辆遭遇事故陆续遭曝后,人们对这项新技术的怀疑及担忧达到了顶点。一般人对无人驾驶技术的质疑,乃是出于人们天生对于丧失控制感的恐惧;而一些媒体及所谓的业内人士,则抛出连篇累牍、似是而非的论述,力图证明无人驾驶在伦理及技术等方面,难以实现关键性的突破。无人驾驶技术实现真有那么难吗?它的普及,真的就如有的人想的那样遥不可及吗?

首先,我们先来看看无人驾驶的发展现状。

根据美国汽车工程学会 (SAE)的定义,自动驾驶技术水平可分为 L1 到 L5 等共5个等级,相应等级的具体标准细则如下图所示。

对照上图可以发现,现今不少车企都已完成自动驾驶L3 级别的测试;而像 Waymo、Uber、特斯拉及宝马等知名车企,现在已经开始在公共道路上进行 L 4 等级的自动驾驶测试了。

国内相关方面的情况,也同样比较乐观。在日前举行的2019百度AI开发者大会上,百度方面公布了Apollo当前所取得的成果:L3及以下级别的测试就不多说了,其在13个城市所进行的L4级别的自动驾驶城市道路测试,相关里程已达数百万公里,而被测试车辆也达数百辆之多。而在去年的央视春晚上,百度 Apollo 自动驾驶车队在无人驾驶模式下,于港珠澳大桥上完成”8″字交叉跑的高难度动作……

由此可以看出,当前自动驾驶的进展速度,比我们很多人想象的都要快很多。而随着5G、人工智能及传感等关键技术不断取得突破,相信L5级别的自动驾驶——也即无人驾驶的测试也会很快开始进行。

其次,我们再来看看无人驾驶技术当前所面临的的瓶颈

无人驾驶技术上实现极其复杂,它需要综合人工智能、传感技术、精准定位、5G及云计算等诸多前沿科技;而整个交通系统又涉及到人的参与,因此,在精确性方面就要求它们做到极。为保证交通安全,车辆需先拥有一套完善的感知系统,比如激光雷达等,但问题是,现在要么部分技术达不到极致精准的要求,要么就是像激光雷达这样精度和高分辨率都极高的”感知系统”成本太过昂贵,尚不能实现大规模量产。

而除了感知系统外,像控制系统、通信系统等,也都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但这都只是如何提升和完善方面的问题。决策系统则不同,它基于AI技术,而且是最关乎到驾驶安全的一部分。打个比方,之前经常有报道说,某某人工智能已达到几岁小孩儿的智力水平;试问,我们生活中有谁敢让一个几岁的小孩儿来开车?

此外,除了技术方面存在一定的瓶颈外,自动/无人驾驶也可能会引发一些社会问题;但可喜的是,各国政府都积极出台相关配套政策,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自动/无人驾驶的规范和发展。

再者,我们来讨论个问题:关键技术能否突破?

事实上,随着5G、智能系统、精准定位、传感及云计算等关键技术取得突破,以及人工智能研究进展迅速,自动/无人驾驶基本条件已经具备,尽管还有不少亟需改进和完善的地方。但正如前面所说,无人驾驶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任何一个环节的相对不完善,就是拿人们的出行安全当儿戏。因此,无人驾驶能否得到大规模的应用,并非是关键技术能否突破的问题,而是需要对整套交通系统进行顶层设计和部署,相应配套基础设施等要到位,且相关法律法规也要跟上…….这些工作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完善好;尤其还关乎人的出行人身安全,更是一点也马虎不得。

在无人驾驶最难的一块儿,决策系统。一些人认为智能系统始终是机器,难以达到人的智力水平,因此,它做不到像人一样灵活应变,所以无人驾驶始终是难以实现的。他们还认为,就算智能系统达标,但也会因”无情感式”的选择而引发伦理问题……

在笔者看来,这些人把问题想的太复杂了;实际上,决策系统并不需要像人一样灵活多变,它在设计上只有一个核心基本原则:保证出行安全——乘坐人的安全,以及公共安全。在细节方面,则针对道路交通系统的四要素:人、车、道路及环境,进行统筹性的开发、设计;而近些年人工智能也取得很大的进展和突破,相信再过一段时间,这块将不是问题。另外,系统规则是人设定的,而且相关标准及法律法规也会详细制定出来,因此,它不会引发任何伦理上的问题。再说了,退一步讲,就算是人类在驾驶时遇到某些“极端”情况,也同样会面临选择困难,也同样会因为”先救媳妇儿,还是先救妈”而头疼,但人类就因此而不开车呢?显然很荒谬!

小结:一项新技术从发明到被接受及普遍应用,往往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来完善和适应,更何况还是关乎乘坐及公共安全的出行领域;因此可以想见,无人驾驶的实现及完善,还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但从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也绝不遥远。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