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退押金难波及共享汽车,一步用车回应为何进度延迟

共享出行领域,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12月21日,就在ofo共享单车、途歌共享汽车接连曝出退押金困难的时候,河南本土共享汽车企业一步用车,也被曝出1000元的押金退了5天还没到账。

对此,郑州一步用车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大河财立方《极刻》记者独家采访时表示,进入11月份以来,用车用户快速增长,致使空闲车辆减少,用户满意度下降,退押需求上升。目前,公司运转一切正常。

一步用车被曝退押金困难

独家回应:

系用户激增,客户满意度下降所致

近日,一步用车接连被曝出押金退还缓慢,审核时间由1~3个工作日改为1~10个工作日等问题,有用户担心企业运转是否正常。

12月21日,对于用户关心的押金退还时间、400电话拨不通等问题,大河财立方《极刻》记者实地走访了一步用车郑州总部。

一步用车运营总经理董珂告诉大河财立方《极刻》记者,进入11月份以来,公司短长租业务订单攀升6倍,基站分时车辆数量超过60%,再加上分时用户日流入量环比激增12倍,致使可供租赁的车辆减少。

“再加上400热线无法及时接通,造成用户满意度下降,用户退押需求上升,而车辆验损定损及违章处理速度较慢,导致退押金进度平均延后10天。”董珂说。

针对用户反映的400电话拨不通的问题,董珂表示,由于业务量增长,原来的400电话无法满足公司的需求,公司就更换了电话。而有些车辆上喷涂的电话来不及更换,因此出现有客户拨不通老号码的情况。

当天,一步用车在《致公司全体员工的一封信》中表示,2018年,一步用车用户增加到70多万,分时业务稳居中国分时出行行业前7名,长租业务稳居郑州市行业领导地位,特别是2018年11月以来,长租业务环比增长了6倍,在运营充电桩数量新晋为河南省第一名。

同时,一步用车还表示,随着公司战略投资即将落地,政府补贴即将到位,2019年,一步用车受制于资本的瓶颈即将突破。

公开资料显示,一步用车于2016年11月在郑州开始运营,是一家“互联网+新交通”的智能电动汽车出行服务平台,集手机遥控、人脸识别等技术,为用户提供分时租、日租、周租、月租、年租等多种用车时长选择,运行车辆为两座城市微型车、四座商务车等多种电动汽车。

据了解,目前一步用车在郑州、合肥、武汉、南阳4地区开展业务,业务量居共享汽车行业前列。

友友用车、EZZY相继倒闭,

途歌押金出问题

在董珂看来,一步用车之所以会出现用户担心押金退还困难的情况,是受ofo共享单车、途歌共享汽车退押金风波的影响。

公开资料显示,途歌成立于2015年7月,主打汽车分时租赁,采用随取随还的模式。截至目前,途歌已获得6笔融资,累计融资额超5亿人民币。

2018年初,途歌就曾被曝出广州和深圳的大量汽车闲置在停车场。出于资产方面的安全问题,租赁公司把一些车回收,导致途歌停运。今年9月,途歌又被传出撤离南京市场的消息,北京、深圳、广州等地的运维也接近停滞。

大河财立方《极刻》记者了解到,在共享汽车领域,出现问题的不只有途歌一家。

今年8月,广东幸福叮咚出行被指拖延退还多名消费者的押金。11月,总部在深圳的“三加壹”共享电动汽车也频频被消费者投诉押金难退,其中有用户表示,被拖延款项时间已超过两个月,且客服电话一直无法接通。

2017年3月10日,友友用车官方宣布停止运营,退回所有用户账户存款,并称停运的直接原因是“之前签署的投资款项未如期到位”。

2017年10月,国内另一家共享车平台——EZZY正式对外发布公告称,公司已终止EZZY平台的服务,并在积极处理后续事宜,成立清算组,开展清算及清偿工作。

据了解,EZZY正式上线运营仅一年多时间,车型以宝马i3、奥迪 A3 等高端汽车为主。去年5月,该公司曾宣称,将把运营区域从北京扩展到 “北上广深” 四个一线城市,预计去年实现全国5000辆车的布局,没想到却于去年10月宣布终止服务。

市场尚在培育期

退押金风波为行业敲响警钟

截至2018年6月,全国共出现过500家共享汽车企业,比起77家共享单车品牌蜂拥而起更甚。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间,融资上亿的共享汽车公司在10家以上。

据了解,在共享汽车的入局者中,大玩家不仅有宝马、北汽、比亚迪等诸多汽车厂商,也有上汽集团旗下的环球车享 EVCARD、首汽集团旗下的 “Gofun 出行”、海航旗下的小二租车,以及新兴的互联网巨头滴滴等。但目前,这些企业尚无一家宣称实现盈利。

易观分析师孙乃悦分析指出,在市场的起步阶段,企业之间为了获取用户展开价格战,为用户提供了很多优惠;而随着企业后期发展,这种优惠逐步取消。毕竟,共享汽车靠高额补贴无法获取真实有需求的用户,而要真正挖掘有租车需求的用户。“这个行业无法靠补贴打下来”。

还有业内人士指出,共享汽车企业负重前行、盈利存疑的情况下,用户纷纷退押金的情况无异于雪上加霜。这也正给共享汽车行业敲响了警钟,企业未来仍需加强对盈利模式的探索,反之,将很难通过市场残酷的考验。

来源:大河报 编辑:YO;版权归原作者,侵权联系删除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