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盈利下降超9成 长安汽车转型过程中的难与痛

在刚刚过去的2018年,中国汽车市场结束了狂奔,迎来了28年来的首次负增长,身处局中的众多车企也遭遇了车市寒流,而长安汽车就是其中的一个。合资板块销量持续下滑,自主板块进益有限,转型成效不显著,正面临转型阵痛期的长安在销量和营收业绩方面都出现了严重的下滑。

销量营收双下滑

1月11日,长安发布了2018全年新车销量数据。在2018全年,长安汽车累计销量达213.8万辆,同比2017年的287.2万辆,下跌25.6%。而具体来看,在2018年,长安旗下无论是自主品牌还是合资品牌,表现都不是很乐观。

其中,长安系中国品牌汽车2018年累计销量近150万辆,与2017年同期相比下滑9.8%。在具体车型方面,虽然逸动系列表现较好,但其他多款车型与去年同期相比均出现了明显的下滑,尤其是SUV车型。其中,由于发动机机油增多的问题,CS75的销量从2017年的24万辆,下滑到2018年年销14万辆,下滑幅度达41.7%。

在合资板块,长安福特2018年的销量可谓经历了滑坡式下跌,其全年新车总销量为37.8万辆,与2017年同期相比,大幅下滑54.4%。虽然长安福特在2018年9月份出现过销量小幅上升,但是整年多数时间都处于持续下滑的状况,而到12月份更是来到了全年月销的最低水平——17767辆。

除此之外,长安合资板块的另一重要部分长安马自达,其表现也不是很乐观。长安马自达2018年总销量为16.6万辆,同比2017年下跌13.4%。具体来看,除了1月份销量超过2万辆,其余11个月马自达的销量都在该水平以下。

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往年公告显示,长安的净利润主要来自合资企业的投资收益,而合资板块长安福特和长安马自达在2018年的表现并不尽如人意,也正因此长安2018年公司整体业绩出现了大幅度的下滑。

1月29日,长安发布了2018年的业绩预告,其预计2018年全年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5亿元至7.5亿元,相较2017年公司盈利约71.37亿元,同比下降92.99%至89.49%。此外,长安还预计2018年每股收益0.10元至0.16元,而2017年每股收益则为1.49元。

纵观整个2018年,长安股价从2018年1月22日最高点的12.76元跌至2018年12月28日的6.59元,跌幅高达48.35%,市值蒸发约296亿元,近乎于腰斩。

进入转型阵痛期

事实上,面对车市大环境的不佳,长安其实也早就意识到了自身的问题。与此同时,随着汽车“新四化”浪潮的不断深入,新能源+智能化已经成为汽车产业发展的战略方向,长安也紧抓机遇,不断做出改变,加快转型的步伐。

去年4月份的北京车展期间,长安宣布启动“第三次创业”,推动用户、品牌、产品、服务模式四方面的转型。在8月24日,长安正式发布智能化战略——北斗天枢计划。根据该战略规划,2020年长安将不再生产非联网新车,实现新产品100%联网;2025年长安汽车的车载功能实现100%语音控制,同时L4级智能驾驶产品将上市。而通过这样逐步的推进,长安想要实现从传统的汽车制造企业向智能出行科技公司转型。

除此之外,在去年的8月份,长安发布公告称,为适应其新能源汽车业务发展,长安拟进行内部资产重组,将公司与新能源汽车业务相关的部分资产以及与其相关的业务、人员划转至公司全资子公司重庆长安新能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而在随后的10月份,长安出让了该公司51%的股权,计划引进战略投资。

与此同时,在2018年,长安也在不断扩大着自己的朋友圈,其与蔚来、比亚迪、腾讯、百度、华为、中国移动、中移物联等多个整车企业、科技企业、互联网企业开启战略合作。

而在智能化方面,长安已经在重庆和美国加州两地拿到了自动驾驶测试牌照,累计已完成超1200万公里测试。在新能源车方面,目前长安目前推出了CS15EV、逸动PHEV、CS75PHEV、逸动EV460等多款新能源车型。

但俗话说,船大难掉头。从传统车企向智能出行科技公司转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需要相关技术的支撑,同时还要消耗大量的资金。而长安此前表示,在2025年以前,将通过全产业链投入1000亿元,用于向新能源以及出行服务商的转型。与需要大规模的“烧钱”转型相反,目前的长安正处于业绩萎靡不振的情况,资金上势必会受到影响,这也是其为什么会想引入战略投资的关键原因。

不难看出,长安的转型之路与其设想还有不小的差距。以新能源汽车的销量为例,长安2018年新能源汽车累计售出4.24万辆,而其此前设定的销售目标为8万辆。

对此,有汽车分析人士表示,长安要想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占据先机,其中需付出的艰辛,肯定不会比当初它进军传统燃油车市场花费的心血少。而在未来,长安的转型之路能否坚定不移的走下去,能否摆脱当前的困境,我们拭目以待。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