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众第一辆桑塔纳是怎么生产出来的?

1978年中国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邓小平同志同意以中外合资的形式,在上海实施汽车项目。当时负责这一项目对外洽谈的就是时任上海机电一局局长蒋涛。

我们在选择合作对象时坚持了以下几条原则:

1、能提供适合我国市场需要的先进车型。

2、能提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科学管理模式,共同建设完整的现代化轿车工业,对方在国际上具备有较强的竞争力,并能参与商品出口以解决外汇平衡。

3、同意对横向零部件企业提供技术帮助,加快零部件国产化。

不少海外公司都提出了合作意向:

1、美国通用公司给出的回复是:中方生产部分汽车零部件,再由他们提供其余的零部件在中国装配,纳入他们的世界生产体系。

2、日本汽车公司奉行的是“只卖商品,不卖技术”,这些显然是谈不拢的。

3、法国雷诺和雪铁龙积极性都很高,但后来标致选择了与广州汽车合作,并生产了经典的标致505轿车。

4、最后,上海选定了唯一既愿意提供最新技术又肯投入资金的德国大众汽车公司。

在与德国大众谈判引进车型时,中国代表团提出了两条选型原则:一是中级轿车,而且是具有现代技术水平的中级轿车;二是这个车适用范围要宽,既可作公务用车、商务用车,还可用作出租车。德国大众按照要求提供了当时正在研制、还没有上市的一款中级轿车-Passat B2,这款车型完全符合当时的中国国情,而在引进到中国之后,被命名为了桑塔纳。

由于当时上海汽车没有技术也没有设备,更别说零部件的生产线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当时德方推出的方案就是先CKD一批轿车。何为CKD,就是直接进口整车零部件到国内组装,中方欣然接受。

当时7位工人在上海牌轿车的总装车间里,辟出一块不大的地方,安装了10多米长的手推导轨,就这样开始组装桑塔纳了。在他们的回忆里,当时的现实情况是没有机械手,只有葫芦吊。安装零件没有规范工艺,螺丝拧不紧就用锉刀锉,榔头敲。那时的汽车是搁在长板凳上组装的,当习惯了用榔头敲轿车的师傅们看到从木箱子里取出的“白车身”(车壳子)都惊呆了,怎么不用敲,拼起来就行了?

由于经验缺乏,按计划两天就能装配好,却用了一个星期。原因很简单:所有零部件都堆在一起,找一个小零件,常常要花很长时间。1983年,第一台组装桑塔纳终于顺利下线。当第一辆桑塔纳组装成功时,参与组装的工人们深深感受到了中外汽车工业的差距。随后,中央各方领导也来上海汽车厂,他们看到了新车也看到了希望,并确信只有这样的制造技术才能改造我们落后的行业现状,缩短与国外的差距。于是加快了国产的谈判进程。

1984年10月10日,由中德双方各出资50%组建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的合资协议在人民大会堂签署,最初的期限定为25年,合同包括有关生产项目和至90年代初期合作第一步生产能力的具体约定。1985年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