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上,各位大佬都说了啥?

2019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7月2日在海南博鳌开幕,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向大会致贺信,国务委员王勇宣读贺信并致辞。

本次大会以“新时代、新变革、新产业”为主题,着眼于全球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和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通过聚集全球专家和产业精英,共同交流探讨新能源汽车在技术创新、产业创新、政策创新、市场模式创新等领域的成功经验与发展趋势,凝聚产业共识,明晰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探索电动化、智能化、共享化协同发展的有效路径。

来自德国、美国、韩国、日本等18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部门及国际能源署、清洁能源部长级合作机制等国际组织机构的代表,中外新能源汽车领域专家学者及100多家汽车相关企业代表共1500余人参加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并围绕产业变革、技术创新、业界合作、政策建议等议题做大会报告,围绕“能源变革、环境保护与汽车产业绿色发展”“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及创新发展”“新能源汽车跨界融合新趋势”等发表专题演讲。

万钢:中国新能源汽车应加快创新应用

在7月2日的主论坛现场,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本届大会主席万钢表示,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已经融入世界,未来应做好顶层设计,加强科技引领,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持续创新和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合作。

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颁布了节能和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明确了2015年保有50万辆和2020年保有500万辆。万钢指出,这些年来,我国按照市场的导向合理有序形成了新能源汽车的市场,产品的种类增多,质量也持续地提高。“目前我们国家到2018年年底的时候,新能源汽车保有量是290万辆,其中乘用车占了75%,客车占了17.5%,货车占了7.3%,乘用车当中纯电动76.5%,插电车占了23.5%。”

在产业发展方面,万钢表示,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已经融入世界,“中国电动汽车和产品零部件销售数十个国家,各国的电动汽车也活跃在我们的市场上。特斯拉在上海已开办独资新能源汽车企业,吉利与奔驰成立合资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将Smart打造成为全球领先的高端电动智能汽车品牌。宝马与长城达成合作,共同成立光束汽车,用于投产MINI以及新品牌电动汽车。中国欢迎各方合作伙伴来到中国,共同围绕技术、产品、品牌、资本等开展深度合作。

在谈到未来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策略和建议时,万钢认为,第一,做好顶层设计,面向2035年,我们应该建立新的产业发展规划,解决产业面临的重大问题。推动我们国家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持续创新;第二,把握好新旧动能转化的节奏,大力培育新动能的同时,助力传统内燃机的升级,推动新旧动能的平稳转换;第三,加快改革创新的步伐,加快市场配置资源,加强科技引领,创新政策支持,管控投资预期,完善监管方法;第四,推动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合作,巩固提升国际科技合作的能力,鼓励整车零部件、科技企业和汽车服务业,加快国际化的部署。

此外,万钢还指出:“迎接全球汽车产业百年未遇的变革是我们这一辈汽车人的荣幸,电动化、智能化、共享化是在新一轮科技革命背景下孕育新生迭起而至的,推动着汽车产品在能源动力、生产运行和销售使用的全面变革,它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深度、广度全面改变了全球汽车产业,这是我们在汽车百年发展的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这场百年未遇的大变革不仅为全球的汽车产业赋予了新动能,也带来了重塑世界汽车能源格局,应对全球气侯变化,实现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历史机遇。我们愿与世界各国的汽车界精诚合作、协同创新,共同应对挑战,共同塑造未来,为推动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做出应有的贡献。”

辛国斌:拟推动新能源汽车成支柱产业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指出,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推动下,新能源汽车作为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标志性产品,作为跨界融合的关键节点,正迎来一个全新发展时代。目前,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处于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转变的重要关口,与能源、交通、新一代信息通讯等产业加速融合,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

辛国斌强调,为进一步明确新能源汽车发展路径和政策支撑,凝聚行业共识,坚定发展信心,经国务院批准,工业和信息化部牵头开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编制工作,通过深入调研和重大课题研讨,研究制定激发企业自主创新动力和活力的产业政策,更好地实现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推广应用与环境、资源、社会之间良好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辛国斌表示,新能源汽车发展引发世界范围内广泛关注,工业和信息化部高度重视新能源汽车安全、“双积分”政策等行业关注热点并开展相关工作,持续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王曦:科技部将推动智能新能源汽车创新发展

科学技术部副部长、党组成员兼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王曦今日在大会发表的主旨演讲中表示,科技部将持续推动智能新能源汽车创新发展,并给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据王曦介绍,一方面科技部将在“十三五”的基础上,继续强化先进动力电池技术、下一代功率电子器件技术等技术的基础上,聚焦车用氢燃料电池关键核心技术以及制氢、储氢、加氢等核心技术研发。

另一方面,科技部还将对自动驾驶与智能交通关键核心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开展自主无人车辆智能技术、多移动体群体智能协同控制、无人车辆支撑平台等重大任务攻关,并基于示范应用实现技术落地。针对技术链条中的传感器、车载芯片、智能计算平台等薄弱环节,进行“强链补链”,夯实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技术基础。

在创新体系方面,王曦表示,科技部将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深度协作的智能新能源汽车创新体系,着力推动新型研发机构建设。

他提到,下一步将在推动综合性、交叉性、公益性更强的国家实验室方面,争取在智能新能源汽车基础前沿和跨界交叉领域提供更多支持。

目前,在打造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方面,科技部已支持汽车行业成立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聚焦新能源汽车前沿和共性技术协同创新。

“科技部还将积极打造有利于智能新能源汽车科技成果扩散、流动、共享和应用的技术转移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他说。

除此之外,推动国际科技合作是科技部推动新能源汽车创新发展的重要一环。王曦指出,下一步,科技部将充分利用国际交流合作平台,促进智能新能源汽车及新型基础设施相关的科技交流、联合研究、共建联合实验室、科技园区合作、技术转移等多种形式的科技合作。

陈清泰:车企应按市场需求研判形势 跨界融合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党组书记、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理事长陈清泰表示,新能源汽车发展未来面临更多挑战,车企及相关行业应按市场需求研判形势,跨界融合,共同开拓市场。

陈清泰表示,跨界技术和造车新势力的加入增强了创新活力,良好的机动功能只是电动汽车的1.0版本,充分释放未来汽车造福社会的潜能还有赖于网联化、智能化和出行服务的创新,但是要把电动汽车升级为“强大的移动智能平台”,成为电气化、电子化、互联网化、智能化高科技产品,对于传统车企是巨大的挑战,因为并不是把各种硬件和软件堆砌到车体上就可以做到的。“未来的电动汽车,将是储存和消纳绿色能源的基本单位,是智能交通、智慧城市的基本单元,是将新一代移动通信、共享出行链接在一起的节点,从而推动能源革命、信息革命、交通革命和消费革命,较大程度上破解长期困扰我们的能源、环境、城市交通等痛点和难点问题,重塑未来的出行体验。”

发展新能源汽车,未来无疑将面对更多挑战。对此,陈清泰指出,我国电动车发展成就显著,未来可期。但接下来的几年将是一个重要的调整期;政府补贴的退出、双积分政策实施;外资股比放开,国际品牌电动车大举进入;造车新势力产品全面进场参展,竞争形势将更加激烈复杂。面对未来汽车和未来出行,政府和企业应深刻洞察迅速变化的技术和市场、精准研判产业发展形势、深入评估这些变化带来的影响,及时做出应对。

同时,陈清泰特别提到,首先应注意补贴退坡后的市场导向下的产品结构的变化,按照市场的需求及时调整。要练好电池、电机、电控等电动化的基本功,保障产品质量,守住安全底线,不要输在起跑线上。此外,核心零部件和系统软件仍是弱点和痛点,要大力加强相关核心零部件研发和生产,特别是系统软件的开发。“车企要适应重构形势,以谦恭的心态把手伸出来。互联网企业、电子电力企业、新能源企业、电网公司、出行和物流公司要把握这一重大发展机遇,果敢地把手伸出去,各自发挥优势,实现跨界融合,共同分享这块数万亿级的大蛋糕。”

欧阳明高:新一代电动汽车安全比动力更重要

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科技委员会联合主席、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指出,未来的时代是新能源智能化电动汽车时代,而新一代电动汽车不是靠动力性取胜,而是要靠安全性。

欧阳明高表示,新能源汽车发展十年来,恰逢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从100Wh/kg提升到300Wh/kg,价格从5元/瓦时降低到现在最低0.8元/瓦时,实现了蓄电池领域百年来革命性突破。同时,欧阳明高也指出,安全事故是当前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致命隐患,必须尽快解决。“安全事故的本质是电池的热失控,应当强调的是电池热失控既是影响电动汽车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也是市场竞争和品牌塑造的主旋律。新一代电动汽车不是靠动力性取胜,要靠安全性。谁安全可靠,让用户放心,谁将来才能赢得客户。”

同时,对于新能源汽车与智能化和能源低碳化的问题,欧阳明高指出,中国已经成为能源第一消费大国,人均消费3个省超过美国,7个省超过欧盟平均水平。“我们要靠电动汽车和可再生能源结合来解决问题,尤其是推广普及电动汽车与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结合,构成未来能源交通一体化系统。以电动汽车大规模应用的能源消费革命推动以太阳能电池为代表的能源生产革命。”

此外,欧阳明高认为,展望2035年,新能源汽车将从目前的电动汽车初级阶段向新能源和智能化双向并行发展,进入新能源智能化电动汽车新时代。

吴锋:中国动力电池企业急需创新发展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吴锋指出,到2020年国家对于动力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的指标是300Wh/kg,随着国家补贴的退坡,中国动力电池企业急需创新发展,将面临新一轮洗牌。

吴锋表示,在动力电池技术发展方面,未来将集中在提高动力电池的安全性、提升比能量,提高寿命、控制成本等方面。例如在安全性方面,将会研制出温度敏感电极、陶瓷高强隔膜、安全电解质等提高电池本身的安全性。未来,基于电池安全阈值边界的识别与控制概念,还将建立相关安全状态的数学模型,通过建立这个数学模型,可将量化的安全度实时显示在电动汽车仪表盘上,给司机提供可视化的安全预警。

同时,针对退役动力电池的管理控制方面,吴锋指出,电池管理控制系统技术目前还尚不成熟,退役动力电池可用作移动应急电源等小型储存系统更为合适。

此外,吴峰认为,中国动力电池在保障安全性前提下,未来继续开发高能量密度、功率密度、低成本、高可靠性的动力电池体系,建立完整的动力电池梯次利用和电池回收再利用体系,加快推进新能源汽车发展。

徐留平:要积极应对电动汽车安全问题 避免形成不良“蝴蝶效应”

“应对电动汽车安全事故,相关部委应积极监督,企业也需正面回应社会关切,避免电动汽车产业所谓不良的‘蝴蝶效应’。”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徐留平在今日发布的主旨发言中表示,电动汽车安全是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关键,也是消费者关切的头等重要问题,应予以高度重视。

徐留平表示,当下我国新能源汽车,特别是纯电动汽车产业发展有三大关键的问题:一是行驶的安全性;二是电动汽车在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和全商业模式的总成本能不能构成商业上的可行性;三是基础设施的便利性让每一个消费者在使用过程当中能够充分地享受到这种使用电动车的便利。

电动汽车因安全问题频频上头条,有何办法可以解决呢?对此,徐留平给出了五点建议:一是强化国家的法规、行业的标准,并且做到强制执行。尤其是在整车电池电机和充电过程当中的标准需予以尽快完善。

二是企业方面应履行起安全的主体责任。特别是整车厂,需强化内部的管理,严格遵守国家标准,充分进行产品验证,绝不可能把带着问题,特别是安全问题的产品送到市场。

除此之外,强化服务保障体系、强化公开透明的信息制度、深度关注用户使用状况、加强电动汽车的创新驱动及基础技术研究,也是保障电动汽车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

朱华荣:2023年将迎来电动汽车发展的爆发年

在传统车市发展滑坡,新能源汽车又遭遇补贴退坡的情况下,新能源车市场未来之路如何走成了本次大会的热点话题。长安汽车总裁朱华荣在会上发表主旨演讲时说道:“补贴大退坡时代熬过去就是春天。我们认为2023年确实是一个迎来电动汽车发展的爆发年和转折年,与传统汽车一争高低,具有成本持平的优势。”

回顾新能源汽车发展路程,朱华荣表示,十年来,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势不可挡,尤其中国在推动全球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甚至某些方面的引领成绩非常显著。“在这一轮发展下,全球汽车新能源的浪潮不可逆转,这里面既有低碳环保发展趋势的要求,能源安全的要求,更重要是汽车产业本身需要转型升级发展,尤其是电动化更是汽车智能化发展的一大基础,趋势不可逆转。”他说道。

对于未来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他表示,电动化是智能的基础,无智能不未来。智能汽车将彻底解决人的手眼耳大脑,未来的汽车将是大型的移动终端。

他还提出,无生态不未来,新一轮的生态圈将打造用户为中心平台,软件平台等三个平台的融合。

对于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风险,朱华荣提醒道,需要重点审视当前的安全问题,包括平台、商业模式等,实现市场的健康发展。

徐和谊:多元化技术路线是现阶段市场给的最优选择

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徐和谊表示,在产业回归市场的大背景下,纯电动、混动、燃料电池等多元化技术路线正是现阶段市场给出的最优选择,为此,北汽集团在全面新能源化2.0时代,将稳步推进纯电动、混动、燃料电池的“三线并举”技术路线。

“长期而言,中国和全球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已经分别超过了4.5%和2%。下一步,北汽集团应该做细做实,激发更大的市场增长潜力。”徐和谊表示,在迈过了续航里程门槛后,下一步,北汽集团将重新聚焦产品品质问题,专注产品的品质化提升。

“未来北汽将全面提升产品质量和感知质量,通过积极推进‘双轮驱动’发展战略,搭载高速智能网联功能,打造一系列智能网联新能源精品车型。”

对于消费者关注的充电设施建设和电池回收领域,北汽集团大力推进“擎天柱”计划,目前已在厦门等7座城市累计建成换电站139座,与此同时,北汽鹏龙动力电池梯次利用项目作为工信部协同试点计划,也已正式落地河北黄骅。

对于未来,徐和谊充满了信心,他表示今年北汽新能源销量目标22万辆不变。

“北汽用不平凡的十年,实现了新能源汽车产业从0到1的伟大突破。北汽愿继续与各位一道,共同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行稳致远,携手开创‘春暖花开’的美好未来。”

王传福:提议国家尽快制定“全面电动化”的发展规划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表示,去年新能源汽车的增长是60%,其中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的增长达100%,销售了24.78万辆,连续四年位居全球第一,今年1-5月份,比亚迪的新能源汽车销售11.9万台,同比增长106%,不仅是比亚迪,许多同行在新能源汽车做得非常好,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共同奠定了中国新能源汽车在全球的领先和优势地位。

据王传福介绍,2018年是汽车工业很不寻常的一年,我国汽车产销首次出现下滑,下滑有增无减,下降幅度达到两位数。按照目前千人保有量看,现在还不是下滑的时候,应该还能有一波平稳的增长,中国千人保有量仅在175辆,国外平均在三四百,国外发达国家达到800的水平,下滑的因素有多种:经济下行的压力、国际贸易环境、国内切换城市资源的限制、消费者信心不足等等。但是,有一点可以预计,未来行业的增长或者降幅都在小于5%,过去高增长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但是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还是不错,一枝独秀,新旧动能的转换短期压力很大,长期向好有挑战也有机会,机会是大于挑战。

“随着6月25日的国家新能源汽车补贴减少,又赶上7月1号全国10多个城市提前实现国六的排放,行业还是会承受较大的压力,预计四季度的市场会变好。”王传福提到,今年新能源汽车的增速会变慢一点,全年40%的增长还是会有的,比亚迪全面的增速达到70%-80%,未来在国家战略引领和扶持下,中国汽车市场高速增长的列车不会放慢,比亚迪有信心。

王传福认为,过去十年的发展,我国新能源汽车已拥有较完整的产业链,具备坚实的技术产业基础,积累了大规模的推广应用管理经验,走全球的前列。比如说深圳,全市1.6万的公交车于2016年底实现电动化,全市1.2万台出租车于2016年底实现电动化,重型卡车、渣土车、电动汽车。城市全面电动汽车带来充电设施的持续完善,促进产业走向规模化,为更多领域实现全面电动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全面电动化的基础上看到许多国家和地区提出禁止生产和销售燃油车的政策,如挪威、荷兰。此前,我国出台了《海南省清洁汽车发展规划》,走在全国和全球的前列,相信海南的示范引领促进全国更大范围加快电动汽车的进程。在当下的形势下能不能以此为起点,向燃油车全面建设,比如现在的北上广深等城市全面开放新能源汽车的限制,并给予更多的通行、充电等优惠政策,或者在控制汽车消费总量的前提下将指标和新能源汽车全面倾斜,释放被压制的巨大购买力量,只有这样化压力为动力,促进消费全面升级,推动汽车向大国迈向汽车强国。因此,王传福提议,“国家尽快制定全面电动化的发展规划,全面推动全国发展的汽车全面电动化进程,此外分领域进行,循序渐进,分步推进,2020年公交车电动化,2025出租车全面电动化,2030年私家车逐步实现电动化,汽车全面电动化对我国有必要性和紧迫性。”

陈志鑫:相关部门需稳定产业环境 避免新能源汽车市场大起大落

“当前,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整体处于由政策主导向市场主导的成长过渡期,随着补贴退坡在2020年底完全取消,新能源汽车市场将出现一系列振动。”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陈志鑫在主旨演讲时指出,只有当市场需求成为行业发展的主导力量,我国汽车行业才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才有实力参与全球的竞争。

陈志鑫表示,当前,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正进入到新的发展时期,从全球看,世界新能源汽车发展已经进入全面加速期,国际的一些头部企业、领先企业都在加大电动化领域的投资,加快相关服务生态的布局,推动各种跨界合作新兴联盟。

就国内而言,我国汽车市场正步入阶段的调整期,随着经济增长的转型和国内经济因素日益放缓,去年出现了28年以来的首次负增长,今年销量下滑未见扭转。随着补贴退坡,国内新能源汽车出现明显的放缓迹象。

对此,陈志鑫建议我国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不仅需要企业在技术上进行创新,相关政府部门还应提供稳定的产业环境,避免市场大起大落,以可预期的方式降低购车补贴,提高汽车的门槛,在用车环节提供必要的长期支持。

“燃料产业更应该协调发展,不能成为撬撬板,希望国家加快燃料电池产业发展的同时,更应该加快发展技术站和燃料电池的力度,构建可持续体系的竞争优势。”他说。

傅乐希:电动汽车是一场马拉松 未来寻求与更多中国企业的合作

宝马集团董事傅乐希表示,中国是宝马的重要市场,宝马在电动出行领域一方面将不断创新,另一方面也会与更多中国企业展开战略合作。

傅乐希表示,全面互联、人工智能、自动驾驶、下一代高效动力发动机、电动出行和氢燃料电池,这是宝马集团一直在研发的6个核心内容,“我们确信宝马的这些目标与中国的未来出行愿景完美契合,尤其是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对于宝马而言,中国的重要性无与伦比。现在全球1/5的宝马汽车在中国生产,中国的客户是对数字化需求要求最高的群体。越来越多的中国公司正在成为数字化和移动出行领域的技术领导者,我认为中国将先于世界其他地区成为首个真正实现智慧城市的国家,作为宝马集团,我们希望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成为中国积极可靠的合作伙伴。”

傅乐希透露,宝马集团目前已经在中国建立了完备的研发体系,位于沈阳、北京和上海,“我们会加速推进研发的速度,我们也将与中国一流的企业展开合作并且共同研发突破性的关键技术,比如说2018年起宝马与阿里巴巴展开合作,有望成为首批豪华汽车品牌的远程服务提供商,同时我们与宁德时代在电池技术领域进行面向未来的战略性长期合作。”

在傅乐希看来,电动汽车是一场马拉松,而不是短跑冲刺。“15年前,宝马启动了这一计划。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取决于电池资源的紧俏度、充电设施是否充裕。宝马集团作为提供商,技术的开放和服务也是成功的关键。”而对于未来的数字化创新,傅乐希则表示,全面互联、自动驾驶和广泛的人工智能应用是未来的关键主题。“从BMW的角度出发,我们会以I3系列作为电动出行的标杆,未来我们也会关注5G互联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创新服务,并将不断寻找更多的新机会与中国的合作伙伴展开战略合作。”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