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繁华背后的无尽心酸?国内新能源销量的“套路”

自2018年国内正式步入新能源时代后,我国新能源车型的销量数据一直处于稳步上升状态,整个新能源行业看起来都处于“一片繁华”的景象。然而,扒开“繁华”数据的背后却发现隐藏的“无尽心酸”。

据统计,2018年国内新能源车近60%的销量被出行和出租公司这样的“公户”占据,仅有不到40%的新能源车型由真正的个人“私户”买家选择。

从威尔森发布的5月新能源销量数据来看,在北京,深圳,上海这类超一线城市中,新能源“私户”购车用户的确占据主要位置。不难分析,在超一线城市中会存在一部分消费者有经济实力,也更乐意去接受新能源车这类的新鲜事物。但实际上,更大一部分依旧是受制于指标问题,而被迫选择新能源车型。

而抛开超一线城市,无论限牌与否,“公户”购车的比例则明显要高于个人用户。即便占据5月新能源销量榜第一的广州,“公户”购车占比也高达75.6。而在某些地方性城市,“公户”占比更是高达90.5%。也就是说,在实际的终端市场中,电动车的销量其实更多是被出行或出租公司的大批量购买所消化,后期便会用做公司运营车辆或面对个人长期出租。

所以现阶段所公布出的新能源车销量数据中,仅有一小部分属于个人消费者,而更多的其实都交付到出租车公司或出行公司中。从某些方面来说,个人消费者对电动车的购买意图其实并不明显,但新能源车企为了营造出更漂亮的销售数据,不单单会与出行平台合作,如今更是有新能源企业开始布局出行领域,为的就是进一步“美化”销量。

进军出行领域并不什么新鲜事鲜。早几年前,老牌新能源车企便已经有所作为。通过与出行平台合作的方式来加速消化自己的订单。而到如今的新能源领域,布局出行行业似乎已经成为了主流趋势,只不过现阶段在体量上依旧无法与传统车企相对比。但本质上并没有太明显的差距,只不过是不同车企之间侧重点不同罢了。

例如小鹏汽车成立的“有鹏出行”,定位于专车服务。而威马汽车的“即客行”除了网约车外,还包括旅游租车、企业长租、酒店景点接驳、旅游包车等业务。新特汽车的“新电出行”与“即客行”相似,旨在形成集网约车出行、新能源共享汽车、出租车、旅游租车等服务为一体的多领域服务体系。除此之外,还有吉利的“曹操出行”,北汽的“华夏出行”等。

纵然不同车企间,布局出行领域的方式并不相同,但本质上想要得到的效果却基本一致。对于品牌本身而言,一个是前面说到过的增加车企本身的产销量,为品牌自身带来更漂亮的销售数据。同时,大批量网约车的投放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产品本身的曝光率,消费者在使用网约车服务时也能亲身体验到产品本身的特性,从而进一步促进销售行为的产生。

同时,也可以通过大量网约车的运营收集更为丰富全面的数据,用以下一款产品的改进研发。而这一点恰好是造车新势力所缺少。

而对于网约车平台来说,运营车型本身就属于稀缺资源,造车新势力的加入无疑能有效减少车辆不足的情况。同时,以合作的方式也能进一步降低购买车辆的成本,也是一种合作共赢的新方式。

此前嘿电曾采访过一些北京电动车滴滴司机,据了解,该司机平均每天工作10小时,实际行驶里程在400公里左右,每日流水大约为500元。车辆是在某平台租赁的京牌纯电车型,续航里程为300km,每月租金为3000元,每日充电费用在60元左右。综合算下来,该司机每月收入为8000-9000元。

在与司机的沟通中嘿电了解到,现阶段用电动车作为滴滴运营车辆并不会过分在意续航能力,目前续航在300km的车型其实是最适合作为运营车辆。原因在于,无论续航长短都需要保证中途充电一次。如此说来,一方面对所谓的超长续航需求度较低,另一方面作为运营车型,售价才是决定其盈利的关键。

同时,该司机还表示电动车每公里费用在0.2元左右,而燃油车每公里费用则要接近0.6元左右。在能耗上,用电动车跑滴滴每公里都能节省下三分之二的油钱。而在保养层面其实相差不多,在出行公司的燃油车到专门的保养站保养一次也仅在300元上下,电动车则也需200元,两者均为一月一保,实际费用差距并不明显。

至于说到电池衰减问题,现阶段国内电池本身是有8年12万公里质保的强制要求,这已经能覆盖普通家用车的寿命周期,更何况运营车辆车本身也是有强制报废的规定,所以电池衰减问题可以忽略不计。

不单单是在出行领域布局,新能源车企本身也会推出针对网约车或是出租公司的特有车型,其中北汽新能源的EU系列其实就是针对性车系,而广汽新能源的Aion S 410km的续航版本,其实也是专门为出行公司设计生产。

所以,现阶段新能源车企发布的销量数据表明上看着的确不错,然而实际的背后却也是充满了“套路”,也就是开头所说的“一片繁华背后隐藏的无尽心酸”,现阶段的新能源行业远没有表面上看起来的那么光鲜。

但其实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现阶段的出行公司都会将运营车型换成新能源车型。从短期市场效果来看,新能源行业或许还会继续保持上涨的趋势。但嘿电想说的是,真正能推动新能源行业发展的并不是出行公司这样的“B端”用户,只有得到“C端”个人用户的认可才是整个新能源行业发展的前提。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