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首届新能源汽车大会后,重温三段小历史

7月2日,2019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WNEVC)在海南博鳌正式举行,主题为“新时代·新变革·新产业”。全球化参与的仪式感丝毫不亚于国际车展,其背后意味着什么,无须多言。前几日,车业杂谈从宏观市场的角度切入,展望了新能源汽车的未来,落脚观点是“发展新能源汽车,不只单纯为国内汽车产业”——确实,汽车工业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能源与科技交织的历史,更离不开商业化的驱动。想到这里,不妨和车业杂谈来一次穿越之旅,一起分享三段影响深远的历史。

电能的穿越:营销高手爱迪生代言电动车

爱迪生是个勤奋的发明家?不仅如此,他是一个市场营销高手。当钨丝材料试验成功后,如何让普罗大众接受绝对是市场难题,尤其在那个没有电力系统的时代。为此,爱迪生在自己公司(通用电气公司的前身)门口,挂满了电灯,并通知社会名流晚上来参观。灯火通明的浪漫盛况瞬间感染到达官贵人,此后,直流电网和电灯的推广得到了投资者的青睐和政府支持。

爱迪生也是电动车迷。电动车起源于19世纪的欧洲,19世纪末期到20世纪初是电动车的历史巅峰,它凭借低噪音、无异味、操作简便、价格低廉等优势,全面碾压燃油车市场——1899年,一个比利时人还曾驾驶一辆炮弹造型的电动车跑出了105.88公里/小时的速度,战胜了汽油发动机保持的最高车速记录,想象一下,那是何等威风!

大洋彼岸的美国,虽然汽车普及不如欧洲,但是电力技术的发展与布局却要领先,此刻的爱迪生必然是要站出来推崇的。集发明家、企业家、社会活动专家于一身的社会大咖都代言了,必然会掀起一连串的名人效应和舆论效应,并催生了很多电动车制造公司。20世纪初,美国迎来经济繁荣,安东尼电气、贝克、底特律电气、爱迪生等公司相继推出电动汽车,电动车销量全面超过汽油动力汽车。

油气燃料的穿越:改写世界能源格局的疯老头

时光倒退20年,谁都不敢相信美国会成为全球最大的石油、天然气生产国,否则不会爆发1990年的海湾石油战争。但2009年,美国一跃成为超越俄罗斯的最大天然气生产国——从此以后,底气十足。

这段改写能源格局的历史称作“页岩革命”,出生在美国贫困移民区的乔治.米切尔就是这场革命的缔造者。自年幼起,米切尔就非常勤奋好学,考上大学并取得了石油工程学位,之后经营了一家私营石油公司。

20世纪70年代末,很多石油公司购买土地的地表层天然气已开发殆尽,大家陷入能源危机的恐慌中。1981年,米切尔读到一位地质学家发表的论文,里面提到页岩层中蕴含大量页岩气,但由于离地表有几千米深,很难开采。米切尔大受鼓舞,从此便开始了唐吉柯德式的坚持,不顾各种质疑和嘲笑,不断尝试新的开采技术,最终摸索出水力压裂法的钻井技术,开辟了全新的油气源。

难能可贵的是,米切尔放弃了专利申请,此后页岩气开发技术随着更多商业投入蔓延开来。页岩革命,颠覆了人们从近地表开采油气资源的习惯。油气资源的丰富,不仅推动了美国汽车工业及市场的膨胀,也影响了世界格局。

其实,中国的页岩气、页岩油储量也不少,开采技术也在不断发展,但由于地质地形的原因,开采难度更大,产量不高。另外,近年来,页岩层的开采对地质环境造成的影响,也引发了学界的各种探讨。

氢能穿越:从氢元素到氢的经济

早在16世纪,氢气就被发现了,但这种超轻的可燃气体很难被捕捉。后来,英国化学家卡文迪许(就是那个测算出万有引力常数的牛人)用排水法收集了新气体,他发现这种气体既不能燃烧,也无助于动物的呼吸,但如果把它和空气混合在一起,一遇火星就会爆炸。随后,他还测出这种气体的比重,并发现这种气体燃烧后的产物是水。可惜卡文迪许并没意识到这个气体就是单独的元素氢,坚持认为水是一种元素。1787年,拉瓦锡正式提出“氢”是一种元素。

氢能与汽车的结合,最早在1807年。当时,一个瑞典人研制了历史上第一台氢气内燃机,并获得了专利。可惜,制造氢气和使用氢气,比蒸汽、汽油要复杂,所以只能当作一辆概念车被历史淹没。1839 年,英国物理学家威廉·葛洛夫制作了首个燃料电池,打开了燃料电池的研发大幕——直到今天,制氢技术和储运氢气的安全保障,都是氢能普及运用的瓶颈。

氢能,作为世界公认的高效清洁能源,足以鼓舞全球科学界为之奋斗,各国各界在不同阶段发出了渴望,无论是欧美还是日本,在技术方面其实已有沉淀,中国也一样。但氢能的普及不仅仅是技术突破那么简单。面对高昂的公共设施投入,如果没有足够的市场体量,谁愿意负担呢?尤其是对于那些在传统燃油汽车有竞争优势的发达国家,转变或将更艰难——而中国,也许可以一搏。

在本次新能源大会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万钢指出,“以电力和氢气为代表的载体能源具有来源多样化、驱动高效率和运行零排放的技术特征。由氢气和电力驱动的新能源汽车,不再受地域资源的限制,也不再随石油价格而起伏。”氢能的战略地位在本次大会中,再次被强调。

写在最后:一两百年以前,不同能源的汽车曾几分天下,彼时的中国尚在马车时代。如今,中国以开放、包容的大国姿态参与新一轮的竞合角逐,可能不仅会重塑汽车工业的发展轨迹,也将改写能源历史。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