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政来了!最后“三天”,珍惜新能源汽车补贴

新能源汽车,补贴新政。“最后三天,亏本大甩卖;最后一天,卖完就走!”今天,Tako想用街边这句耳熟能详的店铺叫卖声,开启话题。此前,新能源汽车财政补贴退坡的消息曾多次“剧透”,让车企、消费者抓住最后机会的心理再次扑空。这次,仍引来业内不小的关注。

3月26日,一个突如其来的更新,等待了好久的2019版新能源汽车补贴方案终于和大家正式见面了。Tako下了班连饭都没有来得及吃,立马打开财政部网,将新方案阅读梳理了一遍,在这里分享给大家。

本次新政策的几个主要看点:

第一,虽然设置了政策过渡期来保证产业平稳过渡,但是,过渡期非常短!

从2019年3月26日至2019年6月25日,只给了短短三个月的时间来过渡,不过这也能看出国家政府想要加快新能源车市场化进程的决心。

过渡期间,符合2018年技术指标要求、但不符合2019年技术指标要求的销售上牌车辆,按照18年0.1倍标准补贴;

符合2019年技术指标要求的,销售上牌车辆按18年0.6倍标准补贴;

燃料电池按照18年0.8倍标准补贴。

新政来了!最后“三天”,珍惜新能源汽车补贴

其实,业界此前对燃料电池的预期普遍是补贴不退坡,没想到新方案一经发布,却是按0.8倍标准补贴,补贴比预期缩水了20%,可能看到这里,很多车企已经念叨“宝宝心里苦”了。

第二,地方补贴取消!

地补部分从“车补”变为“电补”,整体调整力度很大,对于企业而言有较大的成本压力。Tako合理预估,部分企业的产品线在19年可能会出现较大调整,磷酸铁锂电池可能由于成本优势而卷土重来。

不过这一条新政策,对充电桩和加氢站却是额外利好,尽管地补取消,但新能源公交车的补贴政策将单独出台。政府仿佛在告诉我们:放心,城市电动化的进程还是有国家在大力推动的。所以我们广大市民倒是可以期待一下~

第三,补贴的门槛拉高,从续航里程、能量密度、能耗系数三个维度加大了退坡力度。

虽然新政针对新能源乘用车、新能源客车、新能源货车设定了三种不同的补贴细则,但大家最关心的一定还是乘用车(私家车)的补贴变化,所以在这里呢,Tako帮助大家做一下新能源乘用车2019年和2018年的补贴差异对比。

通过上面的对比可以清晰看到,新能源乘用车19年的主要变动包括:

续航里程区间由5档减少到3档;

250-300km退坡47%;300-400km退坡60%;400km以上退坡50%,补贴标准在2018年基础上平均退坡50%,幅度超级大。从续航里程的角度来看,这次补贴简化也是根据目前现有生产的车辆比例情况有关系,300-400公里区间以最大的退坡幅度做了调整。

最高能量密度门槛依然为160wh/kg,从这一点能够看出新政对汽车安全性的重视。

新政的这些新规则,对应到新能源车型上是什么概念呢?其实如果算上地方补贴,真正退坡的幅度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大。

根据光大证券统计,2018年各级别热销车型TOP4补贴退坡幅度均在70%-100%,其中补贴退坡最严重的是北汽EX系列,约减少10.4万元补贴;北汽EU和比亚迪E5,约减少6.8万补贴;而帝豪、奔奔、比亚迪元,则分别减少5.5至6万元补贴不等。

这么一说,大家是不是就更直观的感受到退坡的大力度了呢?对于这些畅销车来说,可真是非常的受伤啊。

还记得2018年补贴政策的调整吗?那次可是相当不利于A00级车型,导致A00级车型销量大跌。而这一次调整,最“吃亏”的依旧是A00级车型,平均退坡幅度达85%,随后依次是A0级、A级、B级。当然,A00/A0/A级车型本身补贴占比就较高,经过这一次调整,各级车的补贴占补贴前售价的比重都将低至10%以内了。

梳理到这里,想必大家对3月26号的补贴新政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

很明显,新能源汽车的“后补贴时代”已经到来。至于这次新政对新能源汽车市场来说,是挑战还是机遇呢,我们不如先来看看车企们的回应。

其实作为消费者的我们,不管车企们如何表态,外界评价的声音如何五花八门,最终我们关心的问题必然还是:新能源汽车的补贴退坡,是要车企买单还是要消费者买单?

政府以前通过现金补贴的方式,直接补贴购车用户,简单直接,新能源车指导价虽然高的可怕,但最终成交价格却比燃油车还要低。那个时候,企业开心,消费者开心,在政府的扶持下皆大欢喜。

后来经过多年的补贴政策之后,政府又开始实施双积分,强制生产新能源,同时退补……这个时候看似要让企业来买单,比如提升技术水平,比如优化管理节约成本,但实则是关联了全体汽车的消费者,因为积分如果达不成,就需要向新能源车企购买积分产生成本。

这个时候政府补贴已经逐步退坡减补了,开始只对部分地区的新能源买单(比如限牌城市上海,一个普通车牌8万左右,而新能源车牌是直接送的)。

所以呀,Tako推断,最终退坡所产生的费用至少会由厂方、经销商、消费者共同承担,当然厂方应该也会压缩供应商利润,导致整体产业链利润整体降低。

大家又是怎么认为的呢?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