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杀熟”发力新能源 第一再造第一?

“大众汽车的目标十分明确,我们希望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的第一品牌。”当大众汽车乘用车品牌中国CEO冯思翰真正说出这一目标时,估计很少有人会担心大众实现“从第一到第一”的可能性。

在新能源补贴骤降,自主品牌开始直面生死考验之时,大众的电动化攻势终于大规模展开了。

“杀熟”

新能源纯电细分市场,大众却一直“慢热”。

如果“大众是最了解中国市场的汽车品牌”这一说法需要被佐证,那么乘联会发布的2018年车企销量数据就是最好的证据。

数据显示,2018年,南北大众共计实现了410万台的销量,其中上汽大众以206.5万辆成为车企销量冠军,一汽大众则以203.6万辆紧随其后。二者不仅在车市寒冬中成为了国内市场中唯二的两家销量超过200万辆的车企,更在巨大的销量基数基础上,实现了逆势微增长。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2018年的中国汽车市场总体而言是惨淡的。尽管大众依然保住了优势。但存量市场已经有了可见的天花板。反观新能源汽车在政策的扶持下,迅猛发展。既符合汽车产业重塑的“换道超车”路径,也切中了环保日益趋严的要求。

2018年,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27万辆和125.6万辆,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59.9%和61.7%。其中纯电动汽车产销分别完成98.6万辆和98.4万辆,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47.9%和50.8%;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8.3万辆和27.1万辆,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122%和118%。

而根据数据显示,2018年大众在全球的销量为10,834,000辆,创下年度销量历史新高,同比增长0.9%。其中在中国市场(包括香港),累计销量为4,207,100辆,占到大众集团2018年全球总销量的近4成。但新能源纯电细分市场,大众却一直“慢热”。

与江淮成立的合资公司所推出的新能源汽车至今不温不火,奥迪与保时捷“高端先行”的路径也始终难以突破特斯拉的“护城河”。对于中国市场如此依赖的大众而言,大众品牌发力新能源已经是不得不做的选择题。

按大众集团的电动化规划,到2028年,基于其电动汽车平台PPE和MEB生产的电动汽车产量将达到2200万辆,高于此前预估的1500万辆。到2023年,大众汽车集团仅针对电动化领域的投资就将超过300亿欧元,在未来10年内将陆续推出近70款新电动汽车,到2030年电动汽车在大众集团中所占的份额将达到40%。

在MEB平台正式成为大众新能源主力之前,如何在起跑落后的情况下奋起直追?大众给出了简单粗暴的答案——“杀熟”!冯思翰表示:“去年,近100万中国用户选择了朗逸、宝来或高尔夫。”

大众在中国市场深耕30余年,品牌价值的沉淀是宝贵的财富。在新能源补贴逐渐退出后,自主品牌在与合资品牌的对垒中,品牌力的弱势是不言而喻的。而真正在产业链中具有绝对话语权的车企目前仍是少数。这或许是大众切入新能源纯电市场的绝佳时间窗口。

后劲不足

在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遭遇“重创”的时间点,大众强势切入新能源纯电市场的赛道。

3月26日,备受关注的新能源汽车财政补贴政策终于落靴。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明确了2019年新能源汽车补贴标准及清算方式。2019年新能源汽车补贴标准在2018年基础上平均退坡50%,至2020年底前退坡到位。纯电动续航250公里以下的直接取消补贴。

而在此前一天,朗逸电动版、高尔夫·纯电以及宝来·纯电三款车型在广东珠海举办的大众汽车品牌“纯电时代 经典焕新”主题活动现场亮相。

不得不说,这一时间点的选择值得玩味。在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遭遇“重创”的时间点,大众强势切入新能源纯电市场的赛道。

在新能源汽车玩家的眼中,电池成本与补贴收入始终是决定盈利的重要因素。而这一平衡随着补贴的骤然腰斩而被打破。在可预见的未来,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或是涨价保命或是保价拼量,生存空间无可避免的遭遇急剧压缩。

对于大众而言,平台化造车的成本优势在MQB上已经彰显无疑。这一策略若能借由MEB平台成功的复制到大众的新能源产品矩阵中,其造车成本与品牌协同的优势将被放大。

然而对于新能源时代技术创新的执着,大众始终没有显示出过多的诚意。虽然在政策退坡的时间窗口,大众或将借由品牌力获取市场份额,但技术创新上的乏力很有可能令大众在未来的拼搏中后劲不足。

公开资料显示,大众集团在欧洲与中国已达成合作的电池采购订单金额已达200亿欧元。据大众集团介绍,第一家中国的电池合作伙伴为宁德时代(300750.SZ),大众集团也将很快在北美市场与相应电池供应商达成合作伙伴关系。尽管大众也曾表示决不能依赖于少数亚洲电池制造商。但时至今日,大众的动力电池研究并没有显示出有任何突破性的进展。

2019年3月13日,工信部发布了第23批《免征车辆购置税的新能源汽车车型目录》。根据目录显示大众的三款新能源汽车的续航里程分别为278km、270km、270km。能量密度也仅为119.5、116.35、116.35。在名录中几乎是垫底的存在。

在动能转换的技术竞争中,特斯拉凭借优秀的动力电池管理以及充电技术实现了行业内最优的续航与充电体验;比亚迪凭借闭合的全产业链取得了电池供应的话语权,而大众的新能源将如何突围?或许只有当MEB平台规模化落地后我们才可以检验其诚意。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