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评|间隔2个月,地方车险自律再起

撰文:燕梳志

黑夜无论怎样悠长白昼总会到来

重要通知!

本地区2019年车险自律自1月10日开始实施,各保险公司报行合一,按照向银保监会报备的手续费比例上限内开展业务。1月10日起,车险将全面涨价。请1月、2月、3月及4月6日之前车险到期的,抓紧在1月10日前续保,家里有矿的可忽略!

临时通知!

车险优惠还有半天,下次不知道什么时候。明天所有公司涨价。3、4、5、6月车险到期的今天抓紧。老铁们,恕不一一通知了,看到后私信我哦!

以上分别是燕梳志朋友圈的刷屏信息,时间是1月6日和3月17日。

燕梳志已记不清这是朋友圈第几次刷屏的车险涨价消息。唯一确定的是,燕梳志所在的保费大省,2019年第二轮车险自律启幕。

事实上,距离1月6日首次执行2019车险自律的时间,仅两个月。

试问,无休止的车险自律真的可以发挥实质性的成效,到哪天才能彻底终结市场乱象或者被市场终结?越改越贵、越改越乱、越来越密集、怨言越来越大的现实中,我们有必要回溯、审视、探讨车险自律与康庄大道。

一个谜团

行业自律愈频繁,车险经营环境愈恶化

2018年上半年,财险市场TOP4人保财险、平安产险、太保产险与国寿财险打着规范市场竞争秩序的“良苦用心”,提议行业设定统一的车险手续费上限,并实施“报行合一”(险企报送银保监手续费用必须与实际市场投放的手续费政策相同)规定。考虑到大小公司竞争力的不同,允许中小保险公司上浮5个点的手续费用。

两个月后,银保监会发布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手续费规范文件《中国银保监会关于商业车险费率监管有关要求的通知》(“57号文”),要求各财产保险公司应报送手续费的取值范围和使用规则。

不同于往昔的是:

“57号文”将手续费的内涵进行了进一步扩充,在名义上的系统跟单手续费基础上,又将给予保险专兼业机构和个人代理人的服务费、推广费、薪酬、绩效、奖金、佣金等纳入广义手续范畴。

8月1日,TOP9率先执行车险手续费上限自律规定;8月8日,其他中小财险主体亦全面跟进执行。

尽管业界对此次自律效果存疑,但也存有希冀。原因,这一次自律是车险手续费高企至历史峰值下的“自发主动”选择,是老大们“自愿、主动”发起的,非往昔被动之自律,且总、省、市层级一把手均签署承诺书,做出保证。

遗憾的是,行业自律出台不久,即有媒体爆料个别险企以虚列费用的方式给予客户约定利益外的“返点”。

事实上,只要一家公司违反行业自律,其他公司就会毫不犹豫的“一窝蜂”的跟进,法不责众。

这样的故事已经上演太多次,最后的结果是市场主体无一幸免的“全部沦陷”,回到历史的“原点”。

五个月后,2019年1月,全国性的《机动车辆保险自律公约》出台,尽管“含蓄”,主旨依旧是强调手续费管控。

2月,《关于建立机动车保险条款、费率违法违规举报制度的通知》下发,鼓励市场主体举报车险手续费违规行为,建立专项通道。自此,各地掀开再次自律和建立车险举报制度高潮。

回首“57号文”后的五个月:中保协和各省保协再推车险自律,并开通车险专属举报通道,一方面表明了监管规范治理“车险乱象”、推动车险自律的坚定信心;镜子的另一面,则反衬和暗含了长达近5个月的行业自律,同历次行业自律一样,“寿终正寝”。

以新年伊始发起的这次配套附加举报制度的行业自律为例,燕梳志所在的北方某保费大省两次自律间隔2个月,说明自律生命期2个月。

必须承认的事实是,行业自律的愈发频繁,其间隔时间也愈来愈短,成效并不佳。众多险企“明修栈道”,实则“暗度陈仓”,行业车险自律公约名存实亡。

那么,3月17日这次的地方行业车险自律又能坚持多久?是否又能产生实质性成效?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市场不相信眼泪。

残酷的本质

“自律”乃个别大公司“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他律”

车险自律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行业协会的工作职责,决定了其必须补位、配合监管部门“搭好台”、“唱好戏”。

另一方面,个别大险企以高举维护市场良好秩序的旗帜为幌子,以限制实施较低的近乎无差别的手续费为手段,达成提升市场份额、增强市场竞争和利润获取目的,有效借助行业协会这一半官方载体,积极推进有利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车险自律。

纵然诸多中小险企希冀降低高企的市场竞争成本和业务获取成本,但从理性的角度观察,大部分中小险企并不愿意执行近乎无差别的手续费自律公约。

它们亦知:小麻雀跟着蝙蝠飞,除了熬夜没食吃。

虽然“靠不住”,但更“惹不起”的现实中,中小险企不得不在自律公约上“主动”签字。

尴尬的现实一

中小险企经营愈发艰难

不否认“自律”的“良苦用心”,“老三家”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升、经营数据造假力度和难度更大的不良后果也需直视,是否是“好心”办成了“坏事”?

商车费改后,面对大公司的品牌、规模和服务网点优势,诸多小公司利用“船小好调头”的天然优势,在对某一车险细分市场实行精准定价的基础上,往往通过采取低赔付、高手续费投放的竞争策略分杯市场,赢得一席之地。

尽管小公司比大公司多5个点的费用优惠,但5个点的费用远远难以弥补与大公司间的正面竞争差距。一轮又一轮的行业自律,在给行业诸多险企套上“紧箍咒”的同时,也致使中小险企的经营愈发艰难。

根据行业交流数据显示,2019年1月,车险综合成本率破百。同期承保利润下滑300%多。

尴尬的现实二

马太效应愈发严峻

横向看,2019年1月份“老三家”合计保费达到1022亿元,市场份额68%,保费增速25%,同期其他财险公司保费增速仅为12%,高于其他财险主体13个百分点。

纵向看,2019年1月份“老三家”的保费增速高于去年同期5个百分点,市场份额高出同期3.69个百分点。

合计1022亿元的保费、25%的保费增速、205亿元的保费增量,近68%的市场份额是财险“三巨头”近九年最好的业绩,市场集中度的上升更是赤裸裸地证明了愈发凸显的马太效应。

尴尬的现实三

险企经营数据造假或更加隐蔽

这或许是匪夷所思的一点。

具体分析,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行业自律限定的商业险手续费,远低于自律前各公司承保系统的跟单手续费。

如某险企车险自律前,“家用新车”系统跟单手续费上限可达50%,自律后最高到30%。事实上,由于“家用新车”具有保费充足率高,赔付率相对低等特点,市场手续费远高于30%。

在往昔50%的系统跟单手续费或许尚有所不及的情况下,降至30%,何以竞争?以此推论,市场实际费用高企不降的情况下,险企经营数据造假力度注定加大。

另一方面,新一轮的行业自律除了要求险企严格执行“报行合一”手续费政策,严禁利用所谓增值服务给予消费者额外利益外,还规定向投保人或被保险人提供机动车辆防灾减损、道路救援等服务者,需在保单特别约定中予以明示。

这意味着,不仅直接返还、赠送现金,或者赠送预付卡、有价证券、保险产品、购物券、实物以及积分折抵保费、积分兑换商品等过去常见的套费渠道和科目会越来越少,且连道路救援类增值服务也会受到严格管控,套费渠道进一步受限,险企经营数据造假难度难上加难。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环境中,险企将会如何演化,答案不言自明。

无奈后的反思

车险的康庄大道在哪里?

车险发展至今,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成最大财产险种,一定程度上也是中国保险行业的名片。为何,总令业界有股很不理想的感觉?

有观点认为,是保险公司守规意识、素质不够,没有责任担当、急功近利。事实真的如此吗?

上升到哲学的角度,任何普遍性问题的出现,一定是系统性的,是和制度安排与体制机制挂钩的。

历史证明,实践亦证明,政府与市场、公平与效率的适度结合已经成为市场经济下各个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黄金定律”。

回看车险问题,或许也不是险企经营和不遵守行业自律公约的素质问题,是否是对市场的认知、各方参与者的界限、能力的边界有所模糊?只有各方参与者各司其职,才能促使车险走上康庄大道。

只有凝聚共识、形成对车险市场科学规范的认知,划清政府与市场界限:

在前端完全放开车险价格管制,充分发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

在后端全面强化偿付能力监管、建立市场退出和出清机制,才能最终跳出车险行业自律治乱循环怪圈,促使车险走上康庄大道。

为您推荐